【台灣第一顆粽子 煎嗲(煎 食追)】
中國人在端午節會依習俗綁粽子紀念屈原,但在台南安平卻過了300年端午節不綁粽子的時光,而是吃味道變化少、外形較不討好、製作極費工的『煎嗲』過節。
相傳鄭成功渡海來台時,軍隊與民間嚴重缺糧,導致在端午節時沒有足夠糯米包粽子的窘境,因此鄭成功想出一個代替方法,將大家收集來的豆類、番薯粉打成漿,加點海邊現有的蝦、蚵以及蔬菜,做成鹹口味的煎嗲代替粽子,後人為了感念鄭成功,保留下這個傳統,安平人堅守這樣的情感300年,直到40年前才開始選擇一般粽子,煎嗲的文化就此式微。
煎嗲除了有鹹口味以外,更有廣受歡迎的甜口味,這個以紅豆為主的甜味道,實在讓人著迷。台灣的過去,因為不同的歷史背景,延伸出獨特的端午文化。
– 節錄自 《尋找台灣古早味》 黃婉玲著